求仁得仁 |
拼音: |
qiú rén dé rén |
简拼: |
qrdr |
近义词: |
如愿以偿 |
反义词: |
|
用法: |
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;指如愿以偿 |
解释: |
求仁德便得到仁德。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。 |
出处: |
先秦·孔子《论语·述而》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 |
例子: |
君所谓~,亦复何怨:老夫耄矣,不能驱役鬼神,预人家儿女事。(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卷十七) |
歇后语: |
|
谜语: |
|
成语故事: |
伯夷、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(今河北省)国君的长子和三子。孤竹国国君想立叔齐为太子。他死后叔齐想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,伯夷说:“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,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?” 于是逃走了,叔齐觉得自己不应该继承王位,也逃走了,国人只好推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。
后来伯夷、叔齐听说西岐(今陕西岐山)的西伯昌是位有道德的人,便长途跋涉来到西岐。此时,西伯昌已经死了,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了,追认西伯昌为文王,带着文王的棺木,向东方?M军准备讨伐商纣王,伯夷、叔齐不赞成这种以暴易暴的做法,拉着周武王的马缰绳劝他说:“父亲死了不埋葬,却发动战争,这叫做孝吗?身为商朝的臣子却要讨伐君主,这叫做仁吗?”周武王不听。周武王灭掉了商朝,建立了周朝。伯夷、叔齐不愿吃周朝的粮食,跑到首阳山(今山西永济西)里挖野菜,后来就饿死了。
有一次,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:“伯夷、叔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?”孔子说:“他们是古代的圣贤。” 子贡问:“那样的圣贤却被饿死了,难道他们就没有什么怨言吗?”孔子说:“他们追求仁德最终得到仁德,他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?”
“求仁得仁”指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。比喻理想得以实现。
(出自《史记•伯夷列传》和《论语•述尔》)
[原文](子贡)曰:“伯夷、叔齐何人也” 曰:“古之贤人也。” 曰:“怨乎?”曰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