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大熊猫的别称 |
在古代人们并不被称其称作“大熊猫”。古时大熊猫有众多名字,并被赋予不同的意义,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吧。
1.貔(pí)貅(xiū)
据司马迁编撰的《史记》记载,远在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,轩辕黄帝实行德政,整治军队,训练出像熊、羆(棕熊)、貔貅、虎一样的军队,并统一了华夏各部落。
“貔貅”即大熊猫古名。在远古时期,“貔貅”等兽类可能是部落氏族崇拜的图腾,一些部落将貔貅作为随葬物。比如在2001年考古人员在湖北三峡官庄坪遗址发掘了一处新时代末期葬墓,殉葬品出现大熊猫的骸骨。
大熊猫被称作“貔貅”由来已久。而在现代“貔貅”被视为一种瑞兽,与“辟邪“谐音,被认为可以逢凶化吉,守护避凶,貔貅形象也常被融在各种装饰品、手链中。但其实这一做法也是由古代延续下来。
汉代《礼记》记载:“前有挚兽,则有貔貅”。意思是说古代行军打仗时前面挂有画着大熊猫(或写有挚字)的旗以警众,示为威武之师。
上至帝王、下至百姓,人们普遍把貔貅看作是可以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,常用它来装饰物品,甚至佩戴在身。如古代丝织物、军旗、带钩、印纽、钟纽等物品中,常用貔貅为装饰,其寓意就是守护避凶。
2.貘(mò)
中国先秦古籍《山海经》记载:“南山兽多猛豹”,这里的猛豹亦称貘豹,简称貘。南山涵盖的县包括现分布有大熊猫的宝兴、天全和荥经等县。此后“貘“这一大熊猫古名就频繁出现在其他典籍中,并派生出貘豹、猛豹、食铁兽等别名。
晋代文学家郭璞注释《山海经·崃山》:“邛崃山出貊,似熊而黑白驳(即黑白色),亦食铜铁“。这里提到的”崃山“即为四川邛崃山系。
郭璞曾为《尔雅·释兽》注疏:“(貘)似熊,小头,卑脚,黑白驳,能舔食铜铁及竹骨。骨节强直中实,少髓,皮辟湿”,出自“蜀郡”。这意思是说“貘”像熊,通体黑白,骨骼沉重坚实,毛皮很厚能除湿,出产于四川,与今之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特征相符,“貘”为大熊猫古名无异。
3.驺虞
驺虞是古代传说中的仁兽,最早出现于《山海经》中。西晋时人们以驺虞称呼大熊猫,因为大熊猫吃素,是和平的象征,在打仗时如果一方举“驺虞“旗那么就代表这方选择停战求和。但目前关于大熊猫是驺虞争议比较大。
4.白熊
据《日本书纪》记载,公元685年,女皇武则天将一对白熊(大熊猫)及70余张皮送给日本天皇作为国礼。
直到近现代,在大熊猫栖息地的居民仍会把大熊猫称为“白熊“。
5. 食铁兽
《神异经》中提到蚩尤的坐骑就是食铁兽。但这一记载被许多学者质疑,因为在上古时期没有成熟的炼铁技术,既然没有这么多铁,哪来的食铁兽呢?另外大熊猫为蚩尤坐骑这一说法也找不到确切依据,只不过是在人们的叙述中流传下来,变得更加丰满。
《山海经》记载类似大熊猫黑白毛发的野兽食铜铁,所以称其为“食铁兽“。“食铁兽”究竟是否”食铁“呢?古人观察到在冬末春初时,大熊猫偶有窜入山村舔啃农户铜铁器皿之行为,也因此留下了舔食铜铁之奇闻;1979年,一只大熊猫闯入四川宝兴一家农户,除吃羊骨外还啃坏了菜刀、保温桶、盛猪饲料的木桶、盐渍的器具以及衣服等;1983年,在卧龙英雄沟饲养场发现一只大熊猫吃下了一个盛放饲料的锑盆。
大熊猫的食物是竹子,为何“食铁”目前尚无确切说法。
除了以上别称,大熊猫的别名还有:猫熊、竹熊、银狗、洞尕、杜洞尕、执夷、猛豹兽。 |
相关资料 |